□道桥96级校友 姚启明

就业是每一名同学成长的必经之路,择业也是时代洪流下谁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面对就业和择业带来的诸多选择,也许同学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憧憬、畏惧和彷徨,也会面临方方面面的诱惑、质疑和矛盾。作为你们的学姐,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希望能为正在面临就业选择的你们带来些许启发和思考。其实,在过去的20年,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面临过不同的选择,有些选择当时在别人眼中感觉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其实没什么,心若如初,笃定不移。

2000年本科毕业时,我和大家一样,面临第一次选择,就业或考研。那时候我觉得自己还应该继续储备专业知识,就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图书馆潜心复习,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

2003年硕士毕业时,当时也和大家一样,面临第二次选择:工作或者读博。在那个年代,硕士研究生很稀有,大家硕士毕业后基本都选择了继续读博士,而我成了少有的几个另类。我想先到科研单位工作,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再继续读书。父亲得知后非常震惊:“怎么感觉你这书都没读完?为什么不一鼓作气读完?”面对父亲的质疑我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但是面对择业,行业和城市都是需要做出选择的问题。2002年底,各种新兴领域已经初露端倪,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的我也曾在各种诱惑面前有过一刹那的犹豫,从事管理工作或新兴领域也许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但是很快初心使然,我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而且我有着清晰的自我定位:7年的专业学习才是我最大的优势。面对城市,我也有两个选项:去北京,到交通运输部下属的专门研究碰撞的机构,与我的研究方向无缝衔接;去上海,到建交委下属的市政研究院开展综合研究,我将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工作。关键时刻,我留给了自己一个月的犹豫期,第30天,我选择了先到上海工作,未来再申请去美国继续读博士。

2003年3月,我在身边所有人善意的不解和反对声中踏上开往上海的列车,黄浦江两岸朝气蓬勃的景象让我认定了上海应该是我逐梦之路开始的地方。我一边投入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热潮,一边继续着筹备去美国读博士的深造计划。很快,这座城市让我接触到一个无比新鲜的事物:F1赛车,为了筹备F1进入中国的计划,和当时上海各大科研院所里的许多科研、设计、工程技术人员一样,我也参与到了上海国际赛车场部分配套工程紧锣密鼓的设计建设中。在别人看来,这本是一件荣幸的事情,但是,在通宵达旦的辛苦工作后的每次会议上,我看到,同样付出了汗水,外国设计师可以颐指气使地提出他们的意见,中方设计师却只能被动地接受,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外设计师这种鲜明的落差一次次刺痛着我的内心,当我得知中国当时仅有1个赛车场和在建的3个赛车场全部由外国设计师设计时,强烈的民族尊严感瞬间被激发,于是,一个大胆的梦想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中国的赛道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设计。

2004年,上海浦东成了改变我一生的地方,为工作不满一年的我创造了无限宽广的舞台。让我从一个最初帮忙画一张图到独立承担起了赛道线形、防撞设施、看台天桥、交通组织等全部设计计算,几个月后成为上海DTM国际汽车街道赛赛道的总设计师,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国际赛道设计师。国际汽车联合会检察官兼DTM总指挥Roland先生在赛后的信中这样感叹:“要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上海DTM街道赛的总设计师竟然是这么年轻的一个中国小女孩。街道赛首次在上海举行就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我不得不对你极富创造性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国家体育总局汽摩管理中心的领导也用“中国赛车运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来赞扬我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但是我知道,街道赛只是个开始,永久性赛车场才是汽车运动的主战场。

次年,国家体育总局汽车摩托车运动管理中心就把设计长春赛车场的重任交给我,当时我翻遍了国内外的网站和书刊,除了国际汽联的安全指导,并没有适用于专业赛道的规范和标准。于是我写了一封邮件给国际上最著名的赛道设计公司,询问永久性赛道有什么规范可以参考。几天后我收到了回复:“非常遗憾,永久性赛道设计参考什么规范也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只要你付费用我们可以来设计。” 这封信再一次深深的刺痛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我决定放弃去美国读博士的念头,一个用我名字命名的赛道设计品牌JENNYAO出现了,我在10平方米的阁楼里完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赛道安全模拟系统的研发,据此完成了长春国际赛车场的全部安全仿真和方案设计,在巴黎的会议上,各国专家对方案一致肯定的同时,也对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突破表示震惊,国际汽联特别指派F1赛事总监Charlie Whiting先生到我的单位调研,就这样,中国正式具备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走到这一步意味着什么。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小镇,在我出生半年前,父亲因为一场车祸险些变成植物人。小时候,每天看着父亲为梦想挣扎,吃遍各种康复大脑的药,还是没有办法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时,我就想,如果没有车祸该多好啊,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做点什么。高考时,我选了大部分女孩子不愿选择的道桥专业,研究生时,我选了防撞墙研究,一个更小众的方向。虽然导师说:“防撞墙是公路桥梁的附属结构,在你我有生之年都不会被重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我的决定。硕士毕业后,城市和时代让我成就梦想,打破了中国赛道由外国人设计的局面,成为了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赛道设计师,这对于中国甚至亚洲,都来之不易。因为在此之前,赛道设计师这个职业从未出现过亚洲人的身影。

但是在汽车运动领域,我们比西方国家晚了近一百年,他们手上有大量案例和数据,要想赶超他们,我们必须跳出原有的发展思路,在技术上寻求突破。那段时间,为了解赛车的性能和车手的驾驶行为,周末的时候,我不是背着行李辗转各地去看比赛,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和录像;工作日里,每天下班后就在单位宿舍一间10平方米的阁楼里编写程序、开发软件。我没有系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经历,写程序只能靠自己摸索,经常不知不觉就是一个通宵。单位宿舍附近有一个消防中队,每当听到消防官兵富有节律的跑步声,我就提醒自己要赶紧补觉,8:30还要上班。从2004年设计第一条赛道到2009年的五年间,我设计了中国所有新建的国际赛道。

期间,得到了组织上的鼓励: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领军人才……各种培养机会也摆在了我的面前。当时父亲劝我:设计赛道的工作太辛苦、太累了,你已经30岁了,要多为自己考虑了。更何况,赛道总有做完的那天,你自己也说过,就连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也不让你把设计赛道当职业,趁着现在有机会赶紧转行吧。

我清楚地知道,30岁的我又面临第三次选择。

工作六年半从来没休过年假的我,第一次请了5天年假,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个明白,第5天,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递交了辞职报告。

因为我想明白了:在那个时代,上海哪个岗位都不缺一个姚启明,但中国不能没有一名赛道设计师。

为了不给自己在选择面前留任何退路,我放下事业编制和所有的荣耀,带着鄂尔多斯赛车场的设计任务到了同济设计院,继续我的赛道设计工作。同时到同济大学攻读道路安全方向的博士,去研究我从设计赛道第一天就一直想研究的:如何把赛道设计的成果应用在更广泛的道路交通安全领域。

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切从头开始。除了要把赛道设计好,还要带着大大小小十几个专业的几十名设计师,去完成一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赛车场设计任务。那一年,每天不经历点山穷水尽好像一天都不完整。上午各种协调,下午做设计,晚上做科研,一个月研读100余篇学术论文,模拟仿真技术大派用场,极大限度地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建设成本,一年后,赛道首秀惊艳了世界,也赢得了国外同行的尊重和赞誉。就这样,我和我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奋斗在汽车运动的前沿,让这个狭小的领域逐渐变得丰富而精彩。

2016年,“推进中小型赛车场建设”写进了“国务院77号”文件,中国的汽车运动迎来了春天,我也开始面临第四次选择。

当时,我们已经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赛道100余条,拥有60余项创新成果,创造了30余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我又是亚洲唯一一位获得国际汽联许可的赛道设计师,每天前来咨询、洽谈的政府、企业络绎不绝,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抛来橄榄枝。博士答辩结束的那天晚上,我回到办公室去写致谢,也准备好好想想自己接下来的选择,写着写着,思绪就回到了从前。沉思许久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公开自己20年的经验和成果,以行业标准、学术专著、科普读物和公益讲座的形式分享给大众。

领导和同事们都很不解:你是不是疯了,把这些公布出去,谁还找你设计赛道?国外的市场还没来得及去开发呢。

道理我都懂,但是作为中国汽车运动飞速发展的见证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横亘在我们面前:本土的汽车运动发展历史太过短暂,还来不及沉淀文化。汽车运动在很多人眼里还只是一场比赛,赛道设计在他们看来就是画两条线而已,危险重重。想起在设计第一条赛道时,给国外同行写信询问有什么规范可依被直接拒绝后,我用自己名字注册的民族品牌JENNYAO,想起在那间吱吱作响的阁楼里开发仿真系统的日日夜夜,今天,我绝不能再拿16年前外国人为难我的方式去为难我们中国人。

为肩负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我带领团队启动了起草行业规范、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研究、编著行业专著、培育汽车文化、建立行业智库、加速成果转化等计划。很快,第一批有生命的汽车雕塑在金华汽车主题公园亮相、中国第一部卡丁车场技术标准发布、中国第一部汽车运动文化学术专著问世,中国第一套《汽车运动与文化》系列丛书成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题材涉及从赛车场到汽车公园、特色小镇、汽车营地、安全驾驶。我将所有写书的作者稿酬捐赠用于“汽车运动和道路安全”公益科普。近几年,我还一直用自己的工资长期资助因交通事故受困的在校大学生,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与此同时,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忘初心,持续创新。智能可视化3D赛道设计技术很快问世,一系列的新型赛道也在这一领域不断地刷新着一个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2017年第一个国家级汽车运动特色小镇,2018年世界上第一场汽车摩托车运动大会会场,2018年世界第一个利用工业遗存改造的国际二级赛道,2019年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国际许可证的卡丁车街道赛赛道、2019年拥有多项世界之最的株洲赛车场,2020年中国第一个与智能网联测试场共用的赛车场,2020年中国第一个国际摩托车A级赛车场,2021年中国第一个安全驾驶教育体验中试基地。60余项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不仅让所有按照我们设计建设的赛道上没有一例恶性事故,而且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建设成本。在国际汽联许可的全球赛道设计机构名录的世界版图上,我们用中国人的名字点亮中国。

如今,国外设计师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争抢着他们眼中的Business,而早已把赛道视为自己Baby的我,又做了第五次选择。

近20年的赛道设计经验和6年半的博士研究生涯,让我坚定了去承担把赛道领域研究成果应用到道路安全上的新使命,我开始致力于安全驾驶方面的研发。全国每年有近2700万新增驾驶员,他们拿到驾照之初,很多人遇到复杂环境时完全不知所措,在马路上一旦出现问题,就是关乎生命安全的交通事故。去年,我组建的国内第一个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中心在科委获批,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基于驾驶人的安全驾驶坐标系。

回顾过去的20年,每一次选择都是对自己初心的追问。因为父亲的遭遇让我关注道路安全,因为关注道路安全我选择了道桥专业,因为赛道设计让我重新认识了道路安全,也让我坚定了在这条路上扎根基层、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就是我奋斗的方向。

唯实干才能成就梦想,唯奋进才能赢得未来。亲爱的同学们,虽然我们的人生目标未必相同,职业方向也各有差异,但无论你们选择了怎样的就业道路,踏实肯干、秉持初心永远是成功路上最牢不可摧的基石;扎根基层、持续创新,我们梦想的羽翼才会更加丰满。如果你们也愿意和我一样,在机会和选择面前依然能坚守信念,有一天当你们也能以领跑者的姿态和自己赛跑时,你们也会和我一样,无意看两侧的风景,因为奔跑本身就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姚启明校友为全国劳动模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智慧交通安全驾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沈阳建筑大学校友总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22